中科院:尾气对PM2.5贡献不足4%说法存严重低估

2014年01月03日04:50  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1月2日电(记者邱晨辉) 汽车尾气不再是导致雾霾天的元凶了?前不久,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发表论文称交通排放(主要是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贡献不足4%,引发热议。今天下午,中科院官方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称“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

  2013年12月30日,张仁健课题组对外公布,对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来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而此前,国内一些研究单位认为机动车的贡献在10%~50%之间,也有的认为在20%~30%之间,支持这些结论的还不乏张仁健的同事,比如同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跃思课题组。

  王跃思的课题组曾于2009年至2011年对京津冀区域PM2.5化学成分分析进行了两年平均状况的研究,同样采用PMF方法的源解析结果表明,汽车及相关产业来源的贡献从10%到50%不等,平均约占30%。王跃思说,其最新的解析数据截至2013年1月,但结果仍支持上述结论。

  科学家的结论打架了?在今天的中科院新闻通气会上,该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首席科学家贺泓称,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在于采用的源解析方法本身、研究对象的采样数量、研究者主观因素等多个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张仁健的论文没有对PM2.5的二次组分进行来源分析。”贺泓说,大气细粒子PM2.5分为一次源(直接排放)和二次源(二次生成),一次来源是指污染源直接向大气中排放颗粒物;二次来源则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产生的颗粒物(如二次无机气溶胶和二次有机气溶胶),而该论文指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不足4%,其研究结果未包含机动车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形成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

  按照贺泓的解析方法,张仁健课题组中占26%的二次无机气溶胶成分也应部分计入机动车的贡献率里,他说,考虑到这一点,即使采用该论文的数据,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贡献也会超过10%。

  今天上午,北京市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该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持类似说法:“他(指张仁健)文中写了一个二次无机气溶胶占26%,那个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是尾气排放出来转化过去的。”

  “不存在管理部门和学术机构得出结论打架的情况,只是学术界内部关于PM2.5中二次组分的来源还无法进行直接解析,存在争议。”贺泓说,但可以确定的是,根据“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的初步研究结果,对于机动车对灰霾形成的贡献存在较大的低估现象。“北京这种大城市,机动车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一般认为的机动车贡献PM2.5的20%~30%也可能存在低估现象,进一步的定量研究正在进行中。”他说。

(原标题:中科院: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

(编辑:SN01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网民猜测习近平办公室红白3电话用途
  • 体育首尔FC队长加盟国安 恒大签青岛队长
  • 娱乐《橄榄树》曲作者李泰祥病逝 音乐人生
  • 财经多省人均GDP超1万美元:居民收入占4成
  • 科技诺基亚正式停止更新发布塞班应用
  • 博客梁咏琪:让人目瞪口呆的一段视频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研究生报考人数36年间增长167倍